南海学刊

新质生产力专题

  • 新能源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研究

    李庆;

    新能源作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催生能源领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能源效率和绿色全要素新能源效率及其变化率基础上,分析新能源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提升新能源效率不仅有利于增强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竞争优势,助推能源结构绿色市场化转型,而且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有必要以持续创新加快新能源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以更高的新能源效率促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02期 v.10;No.4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融合研究

    唐震;施志晖;陆岷峰;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所带来的新的生产能力。在数字经济中,数字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融合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对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市场机遇、运营效率和竞争格局等方面。为促进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的高质量融合,可以执行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如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构建健康的数字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培养与吸引数字化人才、提高企业数字化水平、促进政府和企业间协作等,助力民营企业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2024年02期 v.10;No.42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源泉与价值意蕴

    杨佳鑫;张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阐释,是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凝练表达,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中逐步形成的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文化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新时代中国精神与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这一思想体系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具有包容性、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的鲜明特点,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在新征程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

    2024年02期 v.10;No.42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创新举措和价值意蕴

    王馨雨;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希冀,也是中国共产党决心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作出了系统全面、精要鲜明的重要论述。整体把握、深入钻研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创新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着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以及帮助世界的贫困问题的解决发挥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在不断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的过程中,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课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互不辜负之“道”,是践行“两个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

    2024年02期 v.10;No.42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专题

  •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生态正义的理论与实践

    孙健健;李宗明;

    生态正义是生态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开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对传统正义范式的超越,更是对新时代生态正义实践的理性考量。新时代生态正义的具体内涵表现为种际关系、代内主体和代际主体三重正义维度。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生态正义以和谐共生、责任义务以及整体主义为价值特征,体现出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逻辑导向、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正义的内在关切以及时代命题的构建逻辑。基于此,要坚持种际生态正义,构建新型“人-境”关系;坚持代内生态正义,推动生态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坚持代际生态正义,优化发展动态接续结构,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生态正义的现实构建。

    2024年02期 v.10;No.42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

    綦天佐;孙国茂;

    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强大动力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内在要求是统筹安全与发展。现代金融体系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核心动力,也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平台。构建高效服务新发展格局的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一是要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二是要强化常态化跨周期金融支持,构建现代化应急金融体系;三是要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导向,完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四是要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金融体系;五是要运用金融科技赋能,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六是要提升金融“三化”水平,增加现代金融体系发展“韧性”;七是要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全方位的金融安全战略体系。

    2024年02期 v.10;No.42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港

  • 我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回顾与展望

    王方宏;李振;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核心任务。十年来,自贸区制度创新在政府职能转变、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等多方面取得了先行先试的经验,具有覆盖领域不断扩大、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地域特色明显、制度创新成果从中央到地方多层级复制推广、法律保障持续提升等特点。下一步,自贸区制度创新将扩大领域,提升层次,更加聚焦于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金融开放、数据流动、争端解决及立法支持等方面。

    2024年02期 v.10;No.42 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的机遇、挑战与路径

    吴坚;黄海蓉;

    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是时代赋予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光荣使命。教育部支持海南创新开展“在地国际化”模式,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面临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海南要积极用好用足政策优势,继续深入探索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实现路径,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推进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打响“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金字招牌,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贡献海南智慧与力量。

    2024年02期 v.10;No.42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 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进海南乡村振兴

    刘旭;

    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海南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海南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生态补偿、产业升级、品牌建设等实践案例,但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通过分析和借鉴全国各地实践经验,海南可以从挖掘生态产品价值,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完善市场交易、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推动产业向低碳、节能、高效、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等方面,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02期 v.10;No.42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南海问题研究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莱经济合作:成就、挑战与展望

    赵凯莉;Hoon Chang-Yau;

    文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者,并积极推动该倡议与本国“文莱2035宏愿”协同发展,中国和文莱经济战略对接实现了互利共赢。结合国家政策引导、企业利益导向、文莱有利投资环境等多重因素形成的推力和拉力,中国对文莱直接投资形式多样,双边贸易规模显著扩大。但在投资规模和项目进展、劳工问题、政策普及和舆论等方面,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仍存在一些挑战。未来双边可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和领域,共同建设“名声”项目,做好信息普及和宣传,增进两国民众跨文化交流。

    2024年02期 v.10;No.42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北极海空搜救合作模式对建构南海搜救合作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章桐菲;

    南海作为重要的国际运输通道,面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海上安全威胁,搜救合作的制度化建构进程日益紧迫。北极海空搜救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搜救合作机制,与其他半闭海水域海空搜救合作机制相比较,北极搜救模式经验借鉴更适用于南海。南海沿岸国需要考虑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加入区域性指导规范以夯实南海搜救合作法律基础,建立“南海合作理事会”以强化机构管理,建构海上搜救基金协同机制以保证基金供给稳定,辩证看待域外国家搜救参与以加强搜救效果。中国应当主动贡献中国力量,在搜救合作制度化建设中发挥南海区域大国的主导性作用。

    2024年02期 v.10;No.42 10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法学研究

  •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规范路径研究——以入市合同的性质与效力为切入点

    杨芳;陈燚;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流转需要衔接以《土地管理法》为代表的公法规范和以《民法典》为代表的私法规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参照适用国有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同时,仍需关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特殊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牵涉多方面法律关系,入市过程伴随着一系列新型且复杂的法律关系与权利义务发生,需要厘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资格及权责边界,以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主体范畴。同时通过规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土地用途,形成与国有建设用地相协调的统一城乡土地交易市场体系,进而对出让合同和租赁合同的性质与效力重新认定,构建符合自身特性的入市合同规范。

    2024年02期 v.10;No.42 11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文学研究

  • 苏轼“闲者便是主人”自然审美心境论探析

    刘汉君;

    “闲者便是主人”自然审美心境论,包含了苏轼对自然审美时应该保持何种心境的思考,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苏轼思想中的闲适心境。在苏轼看来,闲适心境并非指向虚无缥缈、远离尘世、沉沦认命,而是趋向自由、超脱执着、通晓天命的内心状态。这样的闲适心境可以成为最适合的自然审美心境。二是闲适心境与自然审美。“闲”“超然”“快哉”“痴”“狂”,这便是闲适心境在苏轼自然审美中的具体呈现。三是审美“主人”的问题。苏轼认为,拥有闲适心境的人对万物毫无占有之心,他们不“留意于物”,只“寓意于物”,精神自由自在,从而成为万物审美层面上的“主人”。

    2024年02期 v.10;No.42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