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辰;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应当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应当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阐明了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本专题收录
2019年01期 v.5;No.1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解保军;
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阐发习近平关于"环境就是民生"理念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该理念在理论创新上的表现: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视域;拓展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新路径;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需要;形成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能。"环境就是民生"理念的启迪与价值在于有助于克服"生态乌托邦"倾向,开启对民生问题的新思考,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极大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2019年01期 v.5;No.17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高新生;付为工;
习近平现代海防重要论述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思维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对习近平现代海防重要论述进行学理分析和深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突破"重陆轻海"的思想,完善海防力量体系,增强防卫管控能力,坚持伟大斗争,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
2019年01期 v.5;No.17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张湧;
<正>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进入新时代,海南最大的改革命题,最大的发展引擎,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特别是在国际经贸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亲自莅临海南宣布的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决策。本组专题选取的三篇文章分别从自贸港"境内关外"的本质特征、"深海大洋"的国家战略、"信用监管"的重要保障三个维度,阐释了海南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丰富内涵,站位高、实践性强,值得认真研读。
2019年01期 v.5;No.17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郭永泉;
构建海南自贸港政策体系具有必要性,税收政策是自贸港应有之义,是相对自贸区的优势所在,是自贸港集聚要素资源所需,是税收治理的实践载体。海南自贸港以税收优惠为特征,具有税收政策双向性、全面功能、特殊建设路径和一、二线管理天然地利。税收政策应当解决一线免税、二线优惠和离岸业务优惠等难题。对构建海南自贸港税收政策体系提出建议:一线全部免税,二线进境按应税额70%征收,离岸业务所得税减按15%征收,对特定对象给予优惠,创新"保税功能+服务"、"互联网+征纳"、征管模式和税收业态,配套反避税机制。
2019年01期 v.5;No.17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林杞;陈平平;胡鑫;
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赋予了海南改革开放新使命,提出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作为海南深度融入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海南需要在深海研究和装备制造、产学研结合、机构管理制度、人才引进、科研人才培养、媒体宣传与对外合作等方面积极借鉴国内外知名深海基地的先进经验,科学规划深海科技城,加快打造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以此建设国家经略深海的前沿大本营,发展新时代国家深海科技战略力量,努力扛起深海研究的责任担当,助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2019年01期 v.5;No.17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艾德洲;谢天;
构建信用监管体系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与国际监管标准相对接的新实践。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立足"放、管、服"改革的实践发展需要,发挥与香港的互联互通优势,探索跨境共建信用监管体系。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目标指引下,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借鉴深港信用信息大数据监管模式在信用信息共享、大数据分类整合、信用体系构建和信用监管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并结合深港信用信息大数据监管模式实践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重点环节全国统一立法、信用信息标准化与数据挖掘、监管主体多元化等层面进行前置改革和重点突破。
2019年01期 v.5;No.17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李国强;
<正>南海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民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利用南海诸岛,中国政府最早对南海诸岛行使了行政管辖。至近代,西方列强通过"坚船利炮"在东方血腥扩张、殖民侵略,并且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南海诸岛。尽管从晚清以来,中国积弱积贫,备受欺凌,但在南海诸岛问题上从未放弃主权立场,并采取有效措施,与西方列强抗衡。1909年两广总督派员两度查勘西沙群岛即为重要行动。由于中外文献记述零散,对这两次查勘多语焉不详,使得研究者对于查勘原因、其间
2019年01期 v.5;No.17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郭渊;
据中外文献的记载,因他国之人不断进行非法勘测西沙群岛,尤其是担心日本人强占东沙岛之事再度发生,两广总督于1909年4月派舰初勘西沙群岛。该过程虽历时短暂,但大致明晰了群岛的地理分布及开发价值,这为后来再勘及筹划岛务开办奠定了基础。查勘人员还对岛上渔民进行调查,并勘得西沙各主要岛屿之上有珊瑚小庙,这是中国拥有群岛主权的有力证据。查勘行为并不涉及与他国之争议,是中国政府维护主权的自觉行为,而通过外文文献记述的某些初勘场景更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涵义。
2019年01期 v.5;No.17 4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王静;
从清末南海时局来说,不存在他国公开挑战中国西沙主权的言论和行动,两广总督出于维护主权的自觉派遣"伏波""琛航"两舰前往查勘,其持续多年的筹划岛务开发之举亦着眼于疆域巩固、解决民生问题,这实际上开启了疆域治理与岛务开发相结合的新模式。两广总督及筹办处对群岛地缘作用的认知、岛务开发的筹划,是后来中国政府南海维权历史证据链的重要一环。而法国及殖民机构对中国政府查勘西沙群岛"评价"的不断变化,清楚地展示了它谋求西沙的地缘政治动机和目的,以及编织群岛为安南(越南)所有的"历史依据"本质。
2019年01期 v.5;No.17 6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