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康太;
在南海争端中,中国的"历史性权利"往往不被他国承认、或貌似获得他国认可实际却难以正当行使或者被他国指责滥用该权利。中国之所以面临此种境遇,核心问题实为如何理解和解释"历史性权利"。由于相关国际法并未清楚界定"历史性权利",关于"权利"的理解,中西方素有不同,巨大的海洋利益诱惑以及对于"历史主权"、"历史性所有权"和"历史性权利"的解释差异,成为南海争端频起与趋向复杂化的原因之一。南海的"主权在我"是历史形成的,必须大胆坚持并使用"历史主权"和"历史性所有权",慎用"历史性权利"的概念,但在海洋资源的合作、保护与开发中,可以使用"历史性权利"的提法,以体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
2015年03期 v.1;No.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李博伟;
2015年3月18日毛里求斯诉英国海洋保护区案的仲裁裁决公布,至此历时四年多的毛里求斯针对英国在查戈斯群岛周围建立海洋保护区(MPA,即marine protected area)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附件七仲裁庭提起强制程序全部进行完毕。与目前正在进行的菲律宾诉中国案相比较来看,两个案件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两个案件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以及对附件七仲裁庭关于第一和第二个仲裁意见分析来研究仲裁庭的裁判思路及对中国的实践意义。
2015年03期 v.1;No.3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张明亮;
美国政府积极地介入南海事务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则是美国国会在南海议题上的强硬主张。近几年,美国国会前所未有地举行多场涉及南海问题的听证会,议员们频繁提交涉及南海议题的提案,并就南海议题直接致函美国与中国的政府高官,发表关于南海的声明,就南海议题发表演讲等。美国议员关于南海问题的主张直接影响美国政府介入南海的态度与方式,美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与介入方式,几乎是美国议员们关于南海议题主张的翻版,而且,未来美国国会仍会积极地介入南海事务,并持续地要求政府同样介入。
2015年03期 v.1;No.3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郭渊;
冷战后期(20世纪80年代),美苏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使日本获得在该地区进一步拓展经济、政治利益的机会,日本与越南、印尼等国在油气方面的关系不断发展,对南海航线关注度持续增强。随着"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日本在年度《防卫白皮书》中对周边海域关注日益加强。虽然此时日本政府对南海诸岛主权归属没有表态、对南海争端不介入,但因其利益链在该地区的扩展,使其东亚海洋战略考量中的南海因素逐渐加强。
2015年03期 v.1;No.3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石春雷;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发展,南海承受着日益恶化的环境压力。参照世界上其他海域,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加强南海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南海具备申请特别敏感海域的条件,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做好申请特别敏感海域的前期筹备工作,选择合适的申请方式和科学划定选址区域,是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015年03期 v.1;No.3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赵全鹏;
先秦时期,中原农业社会已经形成对海洋珍宝的消费市场,在中原社会庞大的需求市场刺激之下,南海的一些海洋物产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家庭生存的自给自足捕捞,而是为市场生产的。秦汉之后,在历代中央王朝对南海区域军事、政治经营之下,南海与中原之间存在着频繁的海洋物产流通,主要通过土贡、贸易和官员私带三种主要方式向中原流通。
2015年03期 v.1;No.3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包春磊;
南海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有众多的沉船遗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沉没于水下的遗物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遗珍,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见证。"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远海水下考古。沉船成熟的水密隔舱再次证明该技术首创于中国,沉船所属的福船是中国古代远洋贸易木帆船中的典型船型,品种繁多的外销瓷见证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华光礁I号"船体的历史信息证明,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起点。
2015年03期 v.1;No.3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张争胜;刘南威;
《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是我国解放后首次有规模地对西、南、中沙群岛实地考察整理的成果,附有我国第一幅土地名位置标注准确的现代地图形式表示的南沙群岛航海图。它首次披露我国海南渔民拥有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航海秘籍——《更路簿》手抄本,首次公布我国海南民间有大量以口头形式保存下来的西沙、南沙群岛土地名,首次全面扼要记载历代海南渔民在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从事渔业生产、居住、生活的情况。该调查报告是我国海南渔民长期开发、经营并有效管理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历史见证。
2015年03期 v.1;No.3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丘刚;
在已发现的海南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具有海洋文化特质的沙(贝)丘遗址占了相当数量,且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环岛四周的陵水、三亚、东方、昌江、儋州和临高等沿海市县,特别是近年发现的陵水移辇沙丘遗址和正在发掘的桥山等沙丘遗址更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这些遗址大多临河靠海傍山,分别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不同类型。从遗址的出土遗物分析,早期的海南岛居民的生产活动主要以捕捞海洋贝类生物为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海南岛古老的海洋文化特质。
2015年03期 v.1;No.3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夏代云;
海洋文化是黎族先民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涉海性是其鲜明特征。沙丘遗址、地面建筑、海洋食物、独木舟技艺、树皮布、原始信仰和传说等,体现了黎族先民的早期海洋文化特征。从当时百越社会整体看,文化分层现象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2015年03期 v.1;No.3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唐若玲;
海南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上,海南人很早就参与海外贸易,有些人因贸易的原因"住番",久而久之成为早期华侨。近代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开发东南亚和国内生活贫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下南洋的高潮。此后,海南人下南洋的多寡,既与海南社会秩序好坏有关,也与东南亚经济政治环境有关。近代海南人下南洋主要有自由移民、客头招募和洋行招募三种形式。在下南洋的海南人中,文昌人是主体,并且下南洋的海南人在很长时间里有女人不出洋的所谓"乡规"。
2015年03期 v.1;No.3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