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学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习近平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李艳庆;

    习近平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其理论逻辑体现为根植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体现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实践逻辑体现为紧密回应迫切的实践需求,融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于一体,具有明晰的生成逻辑。习近平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形成了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原则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平台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逻辑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2025年04期 v.11;No.5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文化共享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以多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为例

    张继焦;张驰;

    作为民族文化呈现形式与人类文化重要载体,传统节日兼具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与激发其发展的现实动能。当前民族节庆研究受西方“文化族别化”范式制约,过度聚焦单一民族标识性,导致多民族共有节日动态功能被遮蔽。为超越此局限,尝试以“文化共享”视角选取多民族节日“三月三”为典型案例,构建“共源-共有-共享”递进逻辑框架。多民族共有节日不仅印证了中华文明“美美与共”的特质,更通过其三重维度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动态有机体的生成逻辑,既为超越族别研究范式提供了学理支撑,亦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引领下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理论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04期 v.11;No.50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论中华海洋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建构与价值阐释

    阚昊;王付欣;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要求中华民族必须结合时代变化,在系统把握海洋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演进、时代使命及价值阐释中续写我国海洋领域文化新篇章。从大历史观视角下树立海洋文化主体性的现实期待,到新时代中华海洋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使命及实践担当,再到深入领会主体性建构中的海洋文化价值阐释理路,中华海洋文化主体性在时间的长期延续和空间的渐次变化中不断进入新境界,为深入推动我国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引擎。

    2025年04期 v.11;No.50 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港湾联动与琼粤相向发展

  • 琼粤相向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张云华;展凯;葛东霞;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琼粤相向联动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稳定性特征。当前需立足琼粤相向联动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系统分析现有体制机制面临的挑战,并借鉴世界四大湾区先进经验,从顶层设计和重点领域双向突破。在顶层设计上,应构建琼粤政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在重点领域,需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协同、人才共培共享、金融开放合作、税收征管合作等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

    2025年04期 v.11;No.50 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 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广东茂名柏桥村的案例分析

    武文霞;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典型模式,农文旅融合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有2000余年荔枝种植历史,是广东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该村充分利用农业主导产业——荔枝,构建乡村多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带动村集体收入一路攀升。通过分析柏桥村在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提出深化农文旅融合,构建多元业态体系;激活乡土记忆符号,打造地标品牌IP;强化乡村生态旅游,提升文旅配套服务;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构筑共建共享环境;激活新质生产力动能,强化资源要素联动等建议。

    2025年04期 v.11;No.50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港

  • 海南自贸港国际商事诉讼管辖制度的反思与前瞻

    赵以;

    优化国际商事诉讼管辖制度,是推动海南自贸港营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增加国际商事主体投资信任度、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提升涉外法治水平的一个切口。目前,海南自贸港国际商事诉讼管辖制度主要存在透明度不高、开放度不强、解纷平台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定位不匹配,国际商事案件认定标准模糊,诉讼平台存在短板等。为此,海南自贸港需充分利用国家赋权,以全球化视野对标国际高标准解纷规则,通过提升制度设计目标定位,构建国际商事诉讼管辖“二元”制度体系,细化国际商事案件认定标准,设立国际商事法院等举措,推进海南自贸港高水平国际商事解纷中心建设。

    2025年04期 v.11;No.50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及少数民族聚居地低碳旅游发展研究——基于DPSIR模型

    王珏;吴学品;

    作为碳排放的来源之一,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基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及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低碳旅游发展指标体系,运用DPSIR模型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覆盖的8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低碳旅游发展水平评估和比较,揭示这些市县在DPSIR方面存在的差异,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规划系统行动路线图,并统筹节能环保、增绿扩蓝、降碳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二是因地制宜,构建适合本地区的低碳旅游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更高层次统一;三是分类施策,园地融合推动雨林生境持续恢复,建立与GEP相衔接的省级财政专项和市县间横向等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市县政府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2025年04期 v.11;No.50 7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南海历史文化

  • 从自发护海到自觉强海:南海渔民百年维权——以海南渔民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冯淑兰;吴觉妮;

    我国南海诸岛主权自20世纪以来持续面临复杂外部挑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启了维护南海主权和权益的斗争历程。在此过程中,海南渔民始终坚持通过持续性渔业生产活动维系主权存在。历经百年演进,海南渔民主权维护实践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演进特征:从早期的个体自发应对,到中期的群体性自卫联防,最终发展为军警民协同的常态化维权模式。这一历程不仅展现了海南渔民从传统生产者向海疆治理参与者的角色转型,更揭示了民间力量融入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在当前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系统总结此类历史经验,对完善军警民联防机制、彰显民间维权价值、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11;No.50 8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从设关代办到航政自管:海南航政管理的历史考察(1876—1939)

    王志强;李嘉鹏;

    海南地处南海之滨,航运自古即为其对外交流的命脉。1876年琼州开埠后,以英国人为主的外籍税务司掌控的琼海关理船厅代办海南通商口岸之航政,其航政事宜主要服务于外轮,民族轮运业发展受阻。海南其他非通商口岸各属航政仍由地方政府掌控,但管理松散。民国初年,广东当局虽多次改革航政局,试图整顿航务,但这些举措多以税收为导向,急功近利,忽视航政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成效甚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逐步收回航政管理权,并通过设立更为专业的航政机构、颁布法律法规以及加强航政建设,推动海南航政管理走向自主化与系统化,不仅奠定了海南近代航政管理体系,也为民族航运业的振兴提供了重要保障,更体现了近代中国在主权意识觉醒与国家治理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2025年04期 v.11;No.50 9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东坡文化研究

  • 论南宋与明代海南诗人对苏轼的接受——以《溟南诗选》为考察中心

    张开辉;

    《溟南诗选》所选诗歌为南宋与明代海南籍诗人的作品,此乃海南这一历史时期唯一存世的诗歌选集。苏轼作为海南诗歌肇始阶段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文、人格对后世海南籍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是《溟南诗选》,便有11位诗人创作出以吟咏歌颂苏轼为主题的诗篇。究其根源,得益于以下几个条件:苏轼在海南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海南本土乡贤互相影响和苏轼契合海南本土诗人的审美志趣。南宋与明代的海南,开启了本土诗人接受苏轼之先声,不但推动了海南诗歌创作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东坡文化在海南的接受与传播。

    2025年04期 v.11;No.50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礼物的力量:苏轼岭南时期馈赠交游的三个维度

    董灏;

    苏轼在岭南的礼物交游可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生存资料类礼物,饮食之馈为他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药物等礼物助其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二是文化适应类礼物,不同于以往谪官的排斥态度,苏轼从心理上接受了当地人馈赠的衣、食等物品,并寄椰子冠给苏辙以劝其接纳岭南文化,疏离政治。三是精神寄托类礼物,苏轼通过赠送张耒、苏辙拄杖来传递坚韧豁达的精神,赠送后辈砚台以托付家族传承的希望。虽身处贬地,但苏轼仍能凭借自身的名望与地位吸引地方人士前来赠物,其受人之赠远多于赠人礼物。而后者通过馈赠分享了他的声誉,增加自己的面子,这是一种隐藏的互惠。丰富的馈赠活动表明苏轼在贬地建立起多维的社会关系网,拥有旷达外向的心态,这为后世的岭南贬臣提供了借鉴。

    2025年04期 v.11;No.50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由辑到考:刘凤辉编《居儋录》版本价值考辨

    薛俊芳;冯锦福;

    在现存收录苏轼海南诗文的明清诸种编本中,清光绪五年(1879)儋州学正刘凤辉编纂的《居儋录》成书最晚。由于该编本的刊刻与传播均未在海南本地进行,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学界足够重视。作为苏诗海南地域编本的重要代表,刘凤辉编本《居儋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综合借鉴“居儋录”与“海外集”两大版本系统之长,在收录范围上有所拓展;其二,充分吸收了查慎行、翁方纲、冯应榴等清代学者编注苏诗的学术成果,实现了海南地域选本与内陆别集选本的有机融合;其三,突破传统分体编排诗歌方式,采用编年体例,形成了独特的版本面貌。这些特点使得刘凤辉编本《居儋录》兼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在苏轼海南诗文编纂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2025年04期 v.11;No.50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 《南海学刊》约稿函

    <正>《南海学刊》是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主管,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南海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南海学刊》2015年创刊,2018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入库期刊;2022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2024年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第五届、第六届海南省出版物政府奖;2018年起每年都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评为最受欢迎期刊。

    2025年04期 v.11;No.50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