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学刊

特稿

  •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要求

    徐晨光;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思想体系包括人民历史观、人民英雄观、人民利益观、人民评判观,实践体系包括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以为民造福为执政理念、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群众路线为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为践行人民观提供了新要求:围绕“本质要求”强化人民观;围绕“中心任务”践行人民观;围绕“自我革命”落实人民观。

    2025年05期 v.11;No.51 1-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中国共产党凝聚社会共识的理论溯源、历史图景与实践指向

    朱存华;张正光;

    中国共产党凝聚社会共识的实践探索,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凝聚社会共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社会共识智慧的传承与弘扬。党在百余年征程中凝聚社会共识的实践,展现出从革命动员到制度建构、从利益协调到价值引领的动态发展脉络。新时代凝聚社会共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障,以守正创新为动力源泉,以人民至上为价值立场,以试点先行为方法论创新。党凝聚社会共识的系统性实践,既彰显了对历史规律的自觉把握,又为现代国家应对多元社会的共识凝聚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实现了理论创新、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的有机融合。

    2025年05期 v.11;No.51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发理路与价值意蕴

    杨旭鹏;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有其特有的出场逻辑,是道路自信坚定长期执政目标的形塑,理论自信回扌享意识形态偏见的进阶,制度自信持续强化政治认同的跃升,文化自信筑牢民族复兴文化根基的升华。探究党的历史自信的生发理路,从“内核-内驱-外显”的闭环自信体系,表征“何为自信”;由“先进性和纯洁性-党性与人民性”理论筑基,明晰“因何自信”;以“成就确证-经验转化-规律把握”的建构机理,回答“何来自信”。阐释党的历史自信的价值功用,在国家发展层面,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价值指引;在政党建设层面,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价值遵循;在社会治理层面,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核心共识。

    2025年05期 v.11;No.51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海洋经济

  • 超越零和博弈:制度嵌套理论视角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体系重构

    姜秀敏;郑欣;

    “超越零和博弈”理念是理解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体系重构的出发点,在制度嵌套理论视角下,当前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表现出三重现实张力:制度供给碎片化导致“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与海上合作基金运作进展迟缓;价值认同差异引发各方在“完全主权”与“共同开发”之间摇摆错位;技术性合作先行试验尚未有效转化为制度性成果。要破解上述困境,应构建“多元嵌套”式治理新框架:在制度层面,推动硬法与软法的动态耦合,实现从“碎片化”向“一体化”供给升级;在认知层面,依托跨国认知共同体培育与海上丝路记忆重塑,推动价值认同从“差异化”向“趋同化”转变;在技术层面,通过区块链支持下的渔业配额分配和AI驱动的海洋态势感知等数字赋能策略,实现技术应用从“工具化”向“制度化”跃升。

    2025年05期 v.11;No.51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系统观念视域下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价值定位、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

    杜鹏;康愷;

    海洋经济是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海洋支点,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依托与能力基础,是提高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和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关键部署。系统观念指导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体现为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构建系统演进的内生动力机制,更加注重高效协同实现要素流动与区域联动优化,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推动结构重构与价值链跃升,更加注重人海和谐筑牢生态底线与系统韧性基础,以及更加注重合作共赢拓展外部边界与全球战略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着力完善战略统筹与制度机制集成,夯实科技支撑与企业梯队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通道,推进空间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以及坚持生态优先与开放合作双向跃升。

    2025年05期 v.11;No.51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新质生产力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及实现进路

    马恬;刘海霞;

    新质生产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它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在海洋领域的当代演绎;从历史逻辑看,它揭示了海洋强国兴衰与生产力质态演进的深度关联;从现实逻辑看,它深植于国际海洋秩序博弈与国内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需求。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困境、数据主权安全隐忧及蓝色生态治理赤字等现实梗阻,需要依托“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海洋数字治理规则重塑以及海洋生产生态化转型,实现海洋科技创新自主化、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与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突破,为全面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2025年05期 v.11;No.51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南海治理

  • 南海地区防灾减灾合作:动因、基础与前景

    罗亮;

    南海地区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危险最大、灾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中国与东盟开展灾害治理合作提供了动力和抓手。中国始终坚定地支持东盟在地区架构中的中心地位,与东盟开展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与此同时,掣肘于东盟制度设计及运行中的局限性、政治意愿和能力建设不足、南海海上合作氛围不佳及域外势力介入等因素,海洋灾害治理合作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面向未来,可通过加强和落实全球范围内多边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借鉴日本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经验,与东盟共同加强灾害治理能力建设,以及发挥好中国海南、广东等地方政府在海洋防灾减灾中的优势和积极性,共同提升南海地区的海洋灾害治理能力。

    2025年05期 v.11;No.51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佐科时期印尼政府的调停外交及其特征

    吴耀庭;李乾;

    在印尼总统佐科的两个任期内,大国博弈加剧。印尼作为东南亚大国、“全球南方”国家之一,参与国际冲突的调停。在东盟内部,印尼借助东盟领头羊的地位,多次向缅甸国内冲突施压,避免影响东盟的稳定。在东南亚外,印尼参与斡旋乌克兰危机,多次在冲突双方间进行调停;坚定地站在巴勒斯坦一方,反对以色列的行动,并试图调停中东冲突。印尼意在联合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对冲突方施压以达到调停目的。但在实际效果上,佐科时期印尼政府的调停外交面临着国际影响力有限的局限,特别是在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印尼很难突破“地区大国”这一限制。

    2025年05期 v.11;No.51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南海历史文化

  •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视域下南海文明的地理基础与文化基础

    张培均;

    中华文明是南海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梳理中国在太平洋的权力兴衰,可以从更大的时空范围看待中国应当在南海文明中扮演的角色。基于太平洋地缘政治学视角,可以看到南海文明具有坚实的地理基础,即环南海国家在自然上的向心力和同质性,以及南海本身的联通特性。南海文明需要的是一个作为“和平之海”的南海,这就要求一种包容、内敛的文化成为南海的主导文化,而这正是南海文明的文化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上以陆上权力为主的国家,在海上权力方面补上太平洋地缘政治学这一课,有助于建设更加和平、包容的南海文明。

    2025年05期 v.11;No.51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英国官方对南威岛、安波沙洲的立场演变探析

    马吟风;

    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英国对南沙群岛中南威岛、安波沙洲的立场,经历从象征性声索、冷处理与战略性模糊,过渡到事实性放弃与对中国“历史性权利”实际承认的全过程。此过程受去殖民化、冷战格局、海上利益再配置驱动。其间,英方在多次内部评估中确认证据与法理基础不足,外部表述日趋克制,20世纪70年代形成事实认同,折射出其对“有效控制”“先占原则”“历史性权利”的动态理解,也揭示殖民话语惯性的持续影响。系统梳理上述轨迹,有助于明确第三国在南海争端中的角色更替,为中国南沙主权的国际法论证与历史叙事提供可验证的实证依据。

    2025年05期 v.11;No.51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经济与管理

  • “人工智能+”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光强;

    “人工智能+”数字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它与新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契合关系和价值逻辑。基于新发展理念,“人工智能+”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五条赋能路径:创新路径,通过知识生产范式数字化转型驱动产业智慧升级;协调路径,运用复杂系统建模与数字均衡重构破解要素错配;绿色路径,依托生态价值数字孪生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开放路径,借助数字接口拓扑进化理论突破乡村产业物理边界约束;共享路径,建立“数据平台、资源调度、智能决策、普惠服务”的机制。

    2025年05期 v.11;No.51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琼粤相向发展的历史演进、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孙继华;钱耀军;

    琼粤相向发展是党和国家立足长远的重大战略部署,历经了从单一领域向多领域拓展、从民间交流向政府合作转变、从区域合作向国家战略对接的发展历程。近年来,琼粤两地政府高度重视相向发展,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产业合作稳步提升,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产业一体化程度不高等困境,亟须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拓宽产业合作领域及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并加强金融合作与创新。

    2025年05期 v.11;No.51 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产业协同集聚、数字经济与绿色高质量发展

    梁雅楠;王小广;张成;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绿色应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基于200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数字经济的调节作用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增强,且东部地区的虹吸效应特征更为明显;数字经济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因此,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注重产业发展区域差异,发挥正外部性,突破关键技术“阿喀琉斯之踵”,促进数字经济良性发展和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11;No.51 12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南海学刊》约稿函

    <正>《南海学刊》是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主管,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南海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南海学刊》2015年创刊,2018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入库期刊;2022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2024年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第五届、第六届海南省出版物政府奖;2018年起每年都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评为最受欢迎期刊。

    2025年05期 v.11;No.51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下载本期数据